关于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议
时间:2011-05-28 来源: 民革青海省委



-----全国政协十一届四次会议大会发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内在精神和生命之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在当前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背景下,学习、践行以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极强的现实针对性。
  
  一、牢固地树立、坚持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
  
  我国作为一个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众多、关系复杂、发展不平衡而又地区差异极大的多民族社会,运用什么样的民族观指导和处理民族问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前,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总的形势是好的,改革开放和全球化的浪潮,给民族地区带来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不断巩固和发展。但我们应清醒的认识到,由于历史、地理等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文化还比较落后,一些不稳定因素还存在。因此,牢固地树立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对于我国国家统一、民族团结、民族地区的稳定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重大的实践指导意义。
  
  (一)有利于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是一项艰巨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长期的共同努力。民族地区的社会和谐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但是,由于历史、地理条件等各方面的原因,少数民族地区与其他经济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上仍然存在较大差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出现了民族间经济利益的纠纷,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的不同也易于引发民族矛盾甚至导致民族冲突;人口相互流动频繁也易于引起民族间矛盾等等。只有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提高各族人民的素质,和谐社会建设才能顺利进行。因此,树立和贯彻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既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客观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保障。

(二)有利于民族地区的发展与稳定。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所包含的民族观是马克思主义民族观在当代的新发展,它对中国民族地区经济社会事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民族平等是民族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历史原因和生态环境的不同,各民族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很大差距,一些地处边远、自然条件恶劣的民族,经济发展落后,生活方式单一,人民生活艰难。民族平等观不仅指各民族之间在政治和法律上的平等,更加重视民族之间事实上的平等。这就要求在社会生活中对少数民族的权利在一些方面实行特殊保护,特别是对于那些目前还比较落后的弱小民族在发展方面给予特殊帮助。民族团结观是解决一切民族问题的必要条件。民族团结是不同民族为了共同的利益和目标在自愿和平等的基础上的联合,能够形成民族凝聚力,使各族人民为了共同的理想和目标团结一致,共同奋斗,从而有力地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民族互助观强调民族之间的优势互补,相互帮助。在我国,由于各种原因,汉族发展水平普遍高于少数民族地区,汉族在帮助少数民族方面有着责无旁贷的义务。通过地区之间的对口支援和扶持人口较少民族加快发展,促进了民族经济的发展,民族地区各项基础设施得到明显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民族和谐是社会主一义民族关系的本质特征。民族和谐需要民族的全面发展,就是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发展。反过来,民族之间的和谐又有助于促进民族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等方面的进步。发展是解决一切民族问题的根本,一切矛盾,归根到底需要发展来解决。民族发展观就是在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基础上,既要支持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有更快的发展,又要帮助特困少数民族、人口较少民族、边疆少数民族加快发展步伐,保证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从而使民族地区实现又好又快的发展。

二、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几点对策建议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的双向转化过程,是在建设中转化、在转化中建设的过程。从根本上说,一个社会的核心价值体系,只有真正成为整个社会的普遍价值准则,成为广大社会成员的价值实践,才能达到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目的,收到实效。
  
  (一)注重舆论引导,营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浓厚氛围。在民族地区,思想舆论领域的斗争更趋激烈、更趋复杂,在这种情况下,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社会舆论,显得更为紧迫、更为必要。要充分整合和运用社会舆论资源,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社会思想舆论的引领作用,努力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落实到日常宣传报道之中,坚持正确的导向,共同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主旋律。要着眼于疏导情绪、化解矛盾、增进和谐、维护稳定,切实加强和改进对社会热点问题的舆论引导。要强化阵地意识,发挥好主流媒体的主导功能,掌控好对各类新兴媒体尤其是互联网的管理,坚决抵制西方反动腐朽文化及有害信息的渗透,确保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民族地区的主流舆论。充分运用各种手段和载体,广泛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民族地区广大人民群众所感知、认同和接受。
  
  (二)注重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尊重差异,包容多样。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善于包容,是先进思想文化的特质,也是先进思想文化发挥主导作用、走向兴旺发达的必由之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国民族地区的影响力,就必须努力营造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社会人文环境。在现实条件下,要把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的方针真正落到实处,就必须以和谐的思维方式,在整个社会营造有利于贯彻这一方针的人文环境。当然,这种人文环境并不是无原则的,它有一个政治前提,就是必须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导地位。尊重和包容各民族传统核心价值体系中积极的因素(无论是宗教的还是民间的)。

       (三)注重挖掘合理因素,取精去糟,扬长避短。不同民族,因其政治、经济和文化条件的差异,以及心理素质、语言及所处的地域不同,形成彼此不同的核心价值体系。各民族的道德价值体系有着人类道德价值体系的共同性。积极挖掘民族地区传统核心价值体系中的合理因素,做出现代性的诠释,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这是在民族地区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影响力的一个基础条件和最佳路径。
  
  (四)注重科学融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民族教育之中。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精神培育的过程和共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需要坚持不懈的教育。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中,教育始终处于基础性地位,应充分利用民族教育这一平台,编写具有相关内容的教材,设立相关课程,建章立制,探索有效的宣传教育模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的各个层次和环节有机融合起来,早宣传、早教育、早入脑、早获益,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根植于基础,根植于意识,根植于行为,这样才能使之发挥持之以恒的作用。
  
  (五)注重构筑实践载体,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彻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要积极利用载体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涵和精神实质贯穿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一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列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采取多种形式,如设立宣传周、宣传月等活动,建立宣传长效机制,善始善终做好宣传工作。务实宣传方式,切实解决一些存在的问题,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开展。二要大力发展包括优秀传统民族文化在内的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丰厚的文化土壤。三要大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构筑实践载体。(六)注重改善民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贯穿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各方面。在经济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指导原则来统筹经济发展,促进共同富裕,这是改善民生的重要途径。在政治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规范来推动政治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这是实现富民的基本保证。在社会建设中,要切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本要求来推动社会建设,维护社会的稳定和谐,这是改善民生,实现富民的基本条件。总之,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能只停留在虚无的口头宣传方面,要搞好建设,注重民生,积极帮助解除民族地区群众的后顾之忧,以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生问题的进一步解决等一系列实际成效,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民族地区的影响力,这种富民机制是最有效的方式和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