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志伟委员在全国政协十一届五次会议上的大会发言
青海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大美之地,又是一个欠发达地区,探索一条如何在欠发达地区成功实践科学发展观的道路,是省委、省政府和全省各族人民不懈的追求。为此,青海省确立了“生态立省”的发展战略和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目标。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后,青海又确立了建设“文化名省”的发展目标。在这样的历史机遇下,我们认为发挥青海的区域优势,对原始资源进行整合、包装、提升,建设以昆仑文化为主题、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旨归的昆仑国家公园,对于实现生态保护、实践文化创新、形成青海特色的经济结构,推动跨越发展、绿色发展、和谐发展和统筹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所设想的昆仑国家公园是在借鉴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建设模式和海南省国际旅游岛开发经验的基础上提出的,包括青海省的海西、海北和海南州,面积约42万平方公里。这一区域中既有坦荡无垠的草原,又有雄奇的高山和起伏的丘陵;既有奔腾交错的江河,又有星罗棋布的湖泊;既有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大峡谷,又有青藏高原独特的野生动植物;既有源远流长的历史遗存,又有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既有神秘独特的宗教文化,更有意蕴博大的中华昆仑文化。孕育昆仑文化的昆仑山不仅占尽了自然奇景,更是在华夏文明史上占有其他任何一座名山都难以企及的地位。
建设昆仑国家公园就是将这一区域建设成为以昆仑文化为主题、以生态资源为依托、以保护性开发为前提、以低碳旅游业为龙头、以解决民生问题为根本、以实现绿色发展为目标的集休闲度假、文化溯源、灵魂涵养、户外体验、科学研究、艺术创作、知识拓展、校外实践等为一体的人与自然和谐的圣地。
因此,昆仑国家公园具有以下的性质:
一、它是一个以规范的管理方式对生态实施有效保护,同时为人们提供独特休闲体验的公园。
昆仑国家公园的海拔和纬度与美国黄石公园相近,但地理地貌、自然景观、珍稀野生动植物、民族文化、人文风情,都比美国黄石公园丰富。在这一区域中,独一无二的、原生态的景观像珍珠一样洒落在每一个角落,建设昆仑国家公园一方面是要借助于国家公园的管理方式对这里的生态实施保护,另一方面是用创意文化、现代交通、服务设施将资源串连起来,在严格保护其原真性的前提下为全社会、为后代开放,使人们不仅在较好保障条件下接受高原对人体机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还可享受到地球上最优美、最壮观、最惊叹的景色。
二、昆仑国家公园是一个产、学、研相结合的科学研究和教育基地。
在昆仑国家公园的区域里,高原独特的野生动植物、神奇的地理地貌、丰富的矿产资源、悠久的历史遗存,风云变幻的气候等构成了相关知识的宝库。因此,昆仑国家公园是科学研究、实践教学、艺术创作的重要基地。
三、昆仑国家公园是一个以昆仑文化为主题、以昆仑神话为特质的公园。
在昆仑国家公园中,被誉为“龙祖之脉”的昆仑山横亘其中,它是昆仑文化的发祥地,传说中的西王母、瑶池等神话源于昆仑山。昆仑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脉之根、灵魂之乡,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很高的地位。昆仑国家公园将以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依托,使昆仑文化展现出应有的魅力,成为人们追根寻梦的精神家园。
四、昆仑国家公园是一个非封闭式的公园,本地的居民与其融为一体,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我国,既解决13亿人口吃饭的问题,又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是我们面临的极富挑战性的难题。昆仑国家公园的建设将是对解决这一难题的积极尝试。昆仑国家公园与封闭式的公园不同,园区原有的居民仍然生活其中,原生态景致和人们的生活相互交织。现代化的矿产资源开发场所、高原特色农牧业生产基地、绚丽多彩的民族风情、神秘独特的宗教文化等浑然天成,人的活动高度融汇在生态的恢复、建设之中。这种通过产业发展、旅游开发、民族团结、文化繁荣来推动生态保护,是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重要实践。
由此我们认为,建设昆仑国家公园可以产生三个方面的效应:
一是对于推动原动力创新和文化集成创新具有意义。对比中美两国文化,中国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厚的文化底蕴,美国有极强的创新意识和完善的创新机制,美国借鉴中国的文化元素,创作的《功夫熊猫》风靡世界,足以印证其善于学习、创新的文化内力。中华文化传统中孕育着文化创新的无穷源泉,是实现创新的原动力,当前的关键在于要发现一个突破口和找到一个平台。建设昆仑国家公园一方面可以有效地继承和传播传统的昆仑文化,激发昆仑文化的现代活力。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对昆仑文化的深度挖掘带动中国文化的创新发展,进而带动全社会的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以及引进、消化、吸收的再创新能力。
二是对于西部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具有示范效应。西部大开发以来,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加快。但也不可否认,西部地区的发展水平还很低。据《西部蓝皮书2010:中国西部经济发展报告》显示:西部地区高碳经济特征明显,老百姓的生活相当艰苦,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生态环境恶化趋势未得到根本改变。因此我们要紧紧抓住国家把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的优先位置,启动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攻坚工程的历史机遇,积极探索一条适合西部地区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昆仑国家公园的建设直接涉及交通、住宿、餐饮、景区、购物、文化、娱乐等旅游核心产业,还关联到农牧业、园林、建筑、金融、保险、通讯、广告媒体以及政府、学校和协会组织等辅助产业和部门。同时,昆仑国家公园需要建造众多的配套服务设施,而这些设施的建造和维护、后勤保障、物流等也会出现新的产业配套。建设昆仑国家公园就是借助国家公园催生的庞大产业链,带动青海省乃至西部地区经济结构的调整,以实现生态保护、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多赢,从而对西部地区、民族地区、宗教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探索可持续发展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示范效应。
三是对于青海实现可持续发展和长治久安具有现实意义。
无论在经济发展还是民生层面,青海与全国平均水平的绝对差距多年来并未得到有效的缩小。2000年青海GDP占全国GDP的比例为0.29%,2010年占到0.34%,上升趋势并不明显。2000年青海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80.3%,到2010年达到72.5%,下降了近8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国家对我省的支持力度虽然很大,但并未有效提升青海自身的创造力,关键在于没有形成一个稳定的政策支持平台。而昆仑国家公园应该可以成为一个促使青海绿色发展的理想政策平台。
昆仑国家公园的建设以及配套产业可吸收大量的劳动力,有效承接和解决三江源、可可西里等保护区以及玉树重建后的移民、居民安置和后续发展的问题,这不仅使当地居民成为生态保护的主体,也可实现民生改善和文化的繁荣,从而为青海实现社会和谐,保障生态安全、民族安全、宗教安全、政治安全和军事安全创造良好的条件。正如温家宝总理所说:“我们要用行动昭告世界,中国绝不靠牺牲生态环境和人民健康来换取经济增长,我们一定能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问道昆仑山,拜水三江源。昆仑国家公园将使人们在接近天空与荒漠中,感受久违的宁静;在触摸激流与峡谷时,张扬生命的力量;在亲近动物与植物时,认识自然和人类的奥秘;在透视自然之光和影中,体验美丽与祥和。它会是人们梦想的圣地、幸福的家园。
目前,青海省政协和民革青海省委员会就昆仑国家公园进行了多次的实地调研,并与有关部门的主要领导和中国社科院、清华大学的有关专家进行了交流和咨询,大家普遍认为此项目对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对脆弱的生态实施有效的保护具有重大意义。
在全国“两会”期间,昆仑国家公园的提案受到了各方的关注,民革中央、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国务院参事室、中国工程院都表示将组队来青海就此项目进行调研,推动昆仑国家公园项目进入国家战略。
为此,我们建议:
一、各界的专家和学者,特别是经济学界、文化界、旅游业界、生态学界的专家学者,就昆仑国家公园的可行性、规划思路、可能承载的内容,所具有的长远意义以及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广泛而务实的理论讨论,以形成共识。
二、充分发挥省委、省政府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领导和主导作用,把昆仑国家公园的建设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专门的领导机构,提出昆仑国家公园的框架建议;综合各部门力量做好项目的论证和可行性报告;积极开展项目的规划、立项和申报工作,推动项目进入国家发展战略。使昆仑国家公园的建设获得项目、政策、资金等的全方位支持。
三、充分发挥社会资本、民营企业在项目建设、开发、管理等方面的灵活优势和作用,引进资金雄厚、技术先进、诚信度高的民营企业参与昆仑国家公园建设,形成社会资本先期投入,国家政策、项目、资金跟进支持的开发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