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十二五”规划应加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人才培育力度
时间:2011-04-15 来源: 【九三学社青海省委】



     近年来,随着石化资源的日益减少,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得到了飞速发展。“十一五”期间我省已基本形成以东川工业园区为技术依托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研发基地和以海西为核心的新能源、新材料生产应用基地。我省24.6万平方公里的荒漠、滩涂,10亿吨以上的硅矿储备及丰富的风能、太阳能辐射资源,为我省发展新能源及新材料产业提供了无可比拟的资源优势。随着省委、省政府优势资源转换战略的大力推进,“十二五”期间我省的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将进入加快发展的主要阶段。预计到2015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可实现工业产值2200亿元以上,新增工业增加值780亿元以上,占当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将达到30%,占全省工业增加值比重将达到57%以上。这对于优化我省产业结构,提高省内工业企业整体竞争力,推动节能减排,推进工业经济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的跨越发展和绿色发展方面将起到杠杆撬动效应。
  
  在看到成绩,憧憬未来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是一项资金投入大、技术要求高、收益周期长的产业,加之国际技术垄断,国内竞争激烈的现实,我省在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还有诸多制约因素,尤其是在人才技术方面还存在瓶颈制约。一方面受自然环境、工资待遇的影响无法引进高层次技术人才,另外一方面企业又不愿投入过多资金用于现有人才的培训,致使企业在技术创新、产品研发方面难以取得重大突破。
  
  为此建议:
  
  一、 政府要将新能源、新材料的人才培养与引进列入我
  
  省“十二五”期间人才规划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研投入、政策奖励方面加大向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倾斜力度,为人才的就业创业营造良好环境,达到以事业吸引人才,以事业挽留人才的目的。
  
  二、政府要将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的人才列入全省人才
  
  资源库,让企业从事新能源、新材料产业的人才在享受特殊津贴,获得科技项目上享有与事业单位技术人才同等待遇。另外,加强职业培训途径的探索,进一步拓展本省新能源、新材料职业培训的力度。
  
   三、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企业职工培训基金的监管力度,确保职工培训基金能够足额提留,全额使用,同时在使用方面要确保培训基金真正用于企业一线职工尤其是技术人员的培训方面。

   

      四、充分利用清华大学对口支援青海大学的有力契机,在青海大学开办新能源、新材料方向课系专业,培养本土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