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经济是低碳发展、低碳产业、低碳技术、低碳生活等一类经济形态的总称。低碳经济的实质在于提升能源的高效利用、推行区域的清洁发展、促进产品的低碳开发和维持全球的生态平衡。
2005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青海省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正式列入国家首批13个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
柴达木盆地是我省资源开发和推进工业化的重点地区,已查明有资源储量的矿种39个,潜在经济价值占全省矿产资源潜在价值的90%以上。区域内分布有丰富的盐湖资源、油气资源、有色金属资源、煤炭及其他非金属资源,具有资源类型全、品位高、品种组合好和产业关联度强的特点。经过开发建设,区域内已建成中国石油青海分公司、盐湖集团、西部矿业、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青海锂业、青海碱业等一批大型资源开发龙头企业。特别是一批战略投资者介入柴达木的资源开发,资源开发的区域和领域不断拓宽,资源的综合利用能力不断提高。柴达木又是青藏高原的交通枢纽,公路、铁路、航空、能源等条件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水资源、电网、通讯、天然气管网等方面的保障有力。因此,柴达木发展循环经济不仅具备了外部配套条件,而且还具备了发展低碳经济的资源条件和工业基础。
新型工业化要体现在新能源上,体现在新材料上,体现在新技术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要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要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从柴达木发展的长期战略考虑来借鉴、吸收、消化低碳经济的发展理念。对于柴达木的实际情况,低碳经济的概念是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低碳经济对柴达木的含义不是要求减少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至少在相当长的时期内不可能做这样的要求),而是要全力地提高柴达木的能源利用效率,使单位GDP的“碳消耗”逐步降低,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是一个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而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的地区,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产品多为能源和原材料,产业多系采集和挖掘业,产业链条短,资源利用效率低,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资源、资本、土地和劳动力等要素投入来推动。一方面要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实现两者双赢的结合点,就是发展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一方面要求社会的发展在不影响公民的社会福利和生活质量,不牺牲经济的发展的前提下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最小的环境代价来获得整个社会最大的产出。这与循环经济实验区的“综合开发、有效配置、循环使用、永续利用”不谋而合。另一方面它又要求经济的发展必须最大限度地减少或停止对碳基燃料的依赖,实现能源利用转型和经济转型。这就要求我们实验区内的发展理念,要体系低碳原则,积极探索将绿色GDP纳入实验区内经济GDP范畴;实验区内的工业化要体现低碳原则,实验区内的工业化应该体现在新能源、新材料、新技术上。要大力发展再生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要大力发展新型再生生态材料,减少对资源的消耗;要大力推广新技术,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实验区内的建筑物的布局要遵循低碳原则要重视绿化带的建设,绿地是天然的大氧吧,又是大自然的碳库。在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减暖全球变暖,具有十分重要的独特作用。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验区建设,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迫切需要。青海是一个生态地位非常重要而生态环境又十分脆弱的省份,目前尚处于工业化的初级阶段。一方面要保护生态、改善环境,一方面要加快发展、改善民生。实现两者双赢的结合点,就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科技含量上下功夫,在减少物质消耗和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上下功夫,在减轻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上下功夫。大力发展以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必然有利于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加快推进柴达木循环经济和低炭经济试验区建设,是在更高层次上推进青海发展的迫切需要。经济发展的实践证明,工业化是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产业结构比例由“一、二、三”发展到“二、三、一”,最终优化到“三、二、一”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从青海的现实出发,发挥优势,找准路径,选择一条比较好的发展模式和路子,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新型工业化路子,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必须在更高的层次上来研究推动青海的资源开发问题,以新的增长方式转变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不走过去的老路。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的建设,有利于促进青海资源优势同后发优势的紧密结合,推动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又好又快发展。
柴达木试验区面积最大,基础条件差,组织成立晚。其他循环经济园区大多是从资源废物利用开始,而柴达木则是从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始。未来柴达木将形成我国西部地区一个非常有特色的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试验园区,也将为西部地区探索一个新的发展模式。
一是推进盐湖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发展钾、钠、镁、锂、硼等系列产品,使其向产业化、规模化、集约化和精细化方向发展;同时研发并完善适合资源特点的采、选、冶先进工艺,加强共生、伴生矿产资源和尾矿、废弃物的交叉利用和综合利用。
二是推进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提高资源的精深加工和综合利用水平,发展油气下游产品,使其向油气化工转型。
三是发挥柴达木资源地域组合优势,推进盐湖化工、天然气化工与有色金属和煤焦化、盐化工的联合开发。
四是推进有色金属和黑色金属贫矿、伴生矿和综合开发,提高利用率。
以炼油、纯碱、氯碱、煤炭、焦化、水泥、碳酸锶等高耗能、高污染企业为重点,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和ISO14000环境管理体系认证,创建戈壁荒漠中的绿色企业、环境友好企业。制定推进计划,转变环保管理方式,把过去只重末端管理向全过程管理转变,落实各项激励措施,鼓励企业积极参与。特别是对污染物超标排放或非放有毒有害物质的企业,实行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
在柴达木盆地的资源富集区,除“元老企业”青海油田、盐湖工业集团、锡铁山铅锌矿外,近年来又陆续上马了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青海碱业公司、碳酸锶公司等大型资源开发工业企业。目前,这些企业都在积极探索实施资源综合开发利用项目,加大科技研发力度,争上创新工艺、清洁工艺,尽量“吃干榨净”生产原料,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业。
青海油田在“十二五”期间将坚持油气并举,勘探开发与加工利用并举的目标,加快柴达木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石油天然气化工的发展。在扩大储量、增加产能、提高原油加工量的同时,油田将大力推进石油天然气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大力发展甲醇、甲醇汽油、甲醇蛋白、尿素、PVC、复合肥等油气下游产品,延伸产业链,推进天然气化工与盐湖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属工业的融合发展。
作为我国唯一的大型钾肥工业基地,青海盐湖工业集团在“十二五”期间将建设盐湖化工工程,对察尔汗盐湖资源实行“精细开刀”,大力发展碳酸钾、氢氧化钾、无水氯化镁、金属镁、氢氧化钠等高附加值盐湖产品,建设现代化的盐化工基地。
作为高科技盐湖开发企业,青海中信国安科技发展公司集中雄厚的科研力量,近几年来重点研发盐湖资源钾硼锂镁综合利用技术。到2010年,这家企业将形成年产碳酸锂8万吨、硼酸15万吨、高纯氯化镁系列产品50万吨、硫酸钾镁肥250万吨等多种高附加值产品的整体生产规模。
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碱业基地--青海碱业公司在180万吨纯碱项目建设、生产过程中,利用先进的技术提取工艺将生产废液氯化钙回收利用,从中提取的一部分氯化钠继续充当纯碱产品的生产原料,余下的氯化钙作为下游产品的原料。
地处柴达木盆地腹地的锡铁山铅锌矿年采选矿石能力达150万吨,是国内最大的铅锌原料生产基地之一。近几年来,这家大型矿山企业采用湿法炼锌工艺生产电锌,回收集中于净化渣和铅泥等尾矿中的铟、镉等稀有金属;尾矿硫精矿和含硫尾砂提供给附近一家企业的硫酸厂,利用转化吸收工艺生产硫酸,而生产出的硫酸产品提供给大柴旦地区的硼酸厂作为原料,从而通过循环经济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因此,建议:
柴达木地区有丰富的土地、矿产资源、能源、交通等优势,资源组合好,具备建成国家重化工、西藏资源加工基地的条件,建议首先明确柴达木低碳经济发展的定位,其次把柴达木低碳经济发展的产业规划纳入全国规划的大盘子中统筹考虑。
研究建立低碳经济试验区专项基金。低炭经济专项基金应纳入各级财政年度预算,每年由财政按照一定的增长幅度提取一定比例的资金作为专项基金,专项用于对低碳经济发展项目的鼓励、补助和扶持,支持低炭经济发展和园区建设。
研究建立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税收优惠政策。提高税金部分作为低碳经济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低碳经济新技术、新产品、关键技术的科技攻关开发等。加强对试验区进行矿产勘察、开发税费的政策调控,制定引导对贫矿和尾矿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广泛分布着大面积的盐土、盐沼、砂砾戈壁,对此类试验区进行开发建设的工业项目,建议给予特殊的土地出让政策。
加强盆地水资源的勘探与研究,将开发柴达木水资源列为国家发展规划项目,以便综合开发柴达木盆地的水资源,保证盆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国家应加大对柴达木循环经济试点园区铁路、公路、供排水、电网等基础设施项目和社会事业项目建设给予资金支持。
国家应加大对低碳经济领域的科技投入,加快相关的科技机制创新,动员政府、企业、科研院所投身低碳经济科技的开发、示范和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