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三学社就三江源生态移民及后续产业发展提出三点建议
时间:2011-05-27 来源: 青海政协



 一、切实解决民生问题。一是加大补偿和政策扶持力度。将生态移民补助标准提高到当地牧民平均收入水平,且补助期限不设上限;加大对后续产业,尤其是高端生态产业、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扶持力度;强化移民技能培训,鼓励自主创业;通过增加投入、政策扶持等多种途径,鼓励现代生态畜牧业发展。二是加快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对生态移民和保护区内牧民子女实行12年免费教育;保护区内实施医疗保险全覆盖,提高医疗报销水平;建立保护区失业、低保、养老等保障制度;将移居城镇的移民全部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体系。三是实施教育移民。建立三江源中下游发达地区对口帮扶援教制度,在移民家庭自愿基础上,将初中以上学生转入对口地区就学,费用由中央财政和转入地共担,放宽此类学生高校入学条件。同时,通过提高当地教师待遇、改善办学条件、引进人才、对口援教等多种办法,办好当地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四是增设草原管护公益岗位。三江源有20多万平方公里草原需要管护,如果按每人管护15-20平方公里计算,需要1-1.3万名管护人员,可解决保护区内1/3以上的劳动力就业。建议增加专项资金,开辟草原保护区,设置公益岗位管护草场,其主要职责包括,定期核查放牧牲畜数量,确保草原牲畜量不反弹,监督制止草原乱采滥挖,开展草原灭鼠,草地补植等工作。
  
  二、加大移民培训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结合生态移民就业的实际需要,统筹安排三江源阳光工程、扶贫开发等培训项目,保持每年整合部分资金,坚持统筹兼顾,分层培训的原则,通过扫盲活动、职业教育、科技培训、技术示范等多种途径,有针对性地加大对生态移民的现代科技和实用技术培训力度,对生态移民进行草场保护与管理、舍饲育肥、暖棚蔬菜种植、奶牛养殖、畜疫防治等农牧业实用科技和农机具修理、汽车摩托车修理、土建技术、民族手工艺、民间演艺、驾驶技术、藏毯加工等生产技术方面的培训,不断提高生态移民的劳动技能和经营水平,使生态移民从单一的畜牧业经营逐步走向多元化经营,尽快适应新的生产、生活方式,实现生态移民择业就业。同时,通过政府组织,引导生态移民从事劳务输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
  
  三、加强动态管理,创新管理方式。一是加强动态管理。针对出现的新问题,动态调整和完善项目。如,根据物价指数调整项目投入;将保护区封山育林、湿地保护纳入补偿范围;将保护区森林纳入中央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基金补偿范围;增加工程监理费、项目运行维护费;制定移民子女分户补助办法,等等。二是加强统筹协调。建立省部级协调机制,统筹工程进度,资金拨付、使用管理,项目评估等事宜。三是创新管理方式。推广“协议保护”模式,通过保护区与牧民委员会签订协议方式,明确保护责任,协商与成效挂钩的保护费用,以发挥当地牧民生态保护的主体作用;将目前按户补助办法改为按人按户相结合的补助办法;在以草定畜基础上,建立减畜奖励、增畜受罚机制,使减畜不吃亏、增畜不增收;将移民范围扩大到青海全省,并实行属地化管理;对地点偏僻、生存条件恶劣、缺乏产业发展依托的现有移民点进行撤并,并加强生态移民点基础设施建设。